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初中学习初三学习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项脊轩志》教案» 正文

《项脊轩志》教案

[10-19 22:44:25]   来源:http://www.kgf8.com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阅读:8835

概要:(3).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三、完成目标1。1.请负责5个词的组同学上台讲解练习二顾 1.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2.探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关心,照顾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4.副词,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5.副词,而、不过稍 1.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2.稍微,略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公家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置 1.赦罪,释放2.放到一边,放弃 沛公则置车骑3.搁,安放;摆,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4.立、建立;购置、添置 内外多置小门5.驿站;驿车、驿马去 1.离开 比去,以手阖门2.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3.距,距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helli

《项脊轩志》教案,标签: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http://www.kgf8.com

  (3).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完成目标1。

  1.请负责5个词的组同学上台讲解练习二

  顾 1.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探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关心,照顾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4.副词,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副词,而、不过

  稍 1.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2.稍微,略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公家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置 1.赦罪,释放

  2.放到一边,放弃 沛公则置车骑

  3.搁,安放;摆,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立、建立;购置、添置 内外多置小门

  5.驿站;驿车、驿马

  去 1.离开 比去,以手阖门

  2.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距,距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4.前往,到……去(后)

  归 1.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2.返回,回来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3.归还

  4.归附,归属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通“馈”,赠送

  2.请负责词类活用的同学上台讲解练习三。

  资料参考:

  (1)文言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名词活用做动词; 名词活用做状语;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动词活用做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2)本课主要涉及前两种。

  名词 动词: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动词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名词 状语:名词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时,充当状语。

  (3)答案参考(略)

  四.完成目标2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

  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 2.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

  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初中学习 - 初三学习 - 初三语文 -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上一篇:《项脊轩志》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项脊轩志》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