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文练习(全)» 正文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文练习(全)

[10-19 22:43:0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阅读:8160

概要: 不久,奶奶去世了。我便成了“我”,而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 我是一个拙劣的小偷,不经意间连累了我的母亲。 海桐,海桐,海桐…… “凤凰鸣矣,于彼高坡;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可惜,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 几年前,我偶然在字典上翻到这样的词条,“海桐,常青灌木植物,植株矮小,开白色小花。”我释然,我对自己说:原来对于我,再也没有比“海桐”更贴切的诠释了,我只是一丛普通的灌木,在一生的期待中开出白色的小花,然后宣告我的无罪。“可只是这样吗?”有人问我,“只是甘心做一棵梧桐?你愿意以这词条作为你寻觅多年的辩词,来解除你难以照他人期望成为‘梧桐’的挫败?是吗?一旦认定自己是棵海桐,是不是就会解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文练习(全),标签: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不久,奶奶去世了。我便成了“我”,而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

    我是一个拙劣的小偷,不经意间连累了我的母亲。

    海桐,海桐,海桐……

    “凤凰鸣矣,于彼高坡;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可惜,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

    几年前,我偶然在字典上翻到这样的词条,“海桐,常青灌木植物,植株矮小,开白色小花。”我释然,我对自己说:原来对于我,再也没有比“海桐”更贴切的诠释了,我只是一丛普通的灌木,在一生的期待中开出白色的小花,然后宣告我的无罪。“可只是这样吗?”有人问我,“只是甘心做一棵梧桐?你愿意以这词条作为你寻觅多年的辩词,来解除你难以照他人期望成为‘梧桐’的挫败?是吗?一旦认定自己是棵海桐,是不是就会解开自降生时就套上的枷锁?是不是就会放弃多年来希翼成为”梧桐“的奋斗?是不是就会失去再长高的愿望?”

    我是个拙劣的小偷,没有辩护律师。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站在记忆的法庭上,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的挣扎与反抗。

    11.请你像作者一样把自己名字解释一番,50字以内。

    12.作者为什么说“我是个拙劣的小偷”?

    13.“一个人站在记忆的法庭上,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的挣扎与反抗”这句话中的“法庭”和“拔河”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拔河”的双方指什么? www.kgf8.com

    (三)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

    14.下列句中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

    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

    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

    15.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

    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

    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

    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

    16.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B.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C.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

    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

    17.对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

    B.入乎其内,出乎其外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同步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文练习(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