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详细举例(一)» 正文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详细举例(一)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692

概要: (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详细举例(一),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www.kgf8.com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www.kgf8.com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详细举例(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