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中高考就不再考写作?显然十分可笑荒唐!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留还是删,要听听学生的。我不能说学生都很无知,但学生的意见并不一定就很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学
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标签:高三语文作文指导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中高考就不再考写作?显然十分可笑荒唐!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留还是删,要听听学生的。我不能说学生都很无知,但学生的意见并不一定就很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学生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
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选用这类文章作为试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给学生严重的误导。现在的高考、中考试卷中,很难找到一篇有经典价值的文章了,大多是流行的时尚美文。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高考中考,严重误导了学生的阅读口味,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疼不痒,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
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删去鲁迅的作品,还有谁的作品比鲁迅更能揭露黑暗,更能反映现实?还有谁的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更难忘?还有谁比鲁迅先生更有战斗力?阿Q、杨二嫂、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等,具有经典意义的人物,真的要远离学生吗?还有谁的文章比鲁迅更高明?谁还能塑造出比这些形象更经典的人物来?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 www.kgf8.com
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
据报道,人教版语文教材要大幅缩减鲁迅作品,理由若干。虽然仍保留了几篇,但舆论已是沸反盈天,仿佛这民族的脊梁就此折断。
据说,鲁迅已经成为当今中学生的“三怕”之一。如果我们糟糕的语文教育不可能改观,那么,鲁迅的作品再继续在教材中存在下去,对于鲁迅先生倒不啻于一种戕害。语文教材对鲁迅选择性的阅读与强暴式的主题阐释,显然无助于下一代对鲁迅的准确认识。对于真正了解与认识鲁迅的价值,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的确不是一个好的平台。
另外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过去的教材中大量选用鲁迅的作品,倒是应验了“愤青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在鲁迅大量的战斗式的杂文中,固然有民族担当,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反省与批判,但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一点是,鲁迅是文学家而非思想家。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远远高过他的思想成就。他从早年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到转向后来的左翼,最终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是崇高的理念下所保持的战斗姿态。这无疑也是当代网络愤青的一个标准剪影。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被摆上了现当代文学的神坛,强化了他的权威性,文坛斗士、民族脊梁的光环反而遮蔽了其思想的局限与言论的偏颇。这其实已经是对鲁迅的异化与道具化。基于我们对中国语文教育的了解,绝大多数中学的课堂除了主题先行、肢解鲁迅并把他变成一个战斗性符号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本事。
应该让鲁迅先生歇歇,让他彻底走下神坛了。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幅削减其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多年前,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曾经从学术的层面,把鲁迅先生还原为人。然而,这些年来,鲁迅在学术圈里化身为人,其在社会语境中仍然是神,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依旧坚挺。知识精英的共识没能转化为社会共识,除了精英与大众的隔阂,更重要的还在于,鲁迅之作为道具的剩余价值仍然没有被榨取干净。而当下语文教材之视鲁迅为鸡肋,更根本的原因或许在于,这个社会革命激情的消退与宽容精神的增长。语文教材内容的变革,亦成为社会转型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