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学习指导读后感文章:《三块钱国币》中“花瓶”的冷思考» 正文

读后感文章:《三块钱国币》中“花瓶”的冷思考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二语文学习指导   阅读:8495

概要: 对《三块钱国币》中“花瓶”的冷思考——兼与卫建云先生商榷 卫建云先生在《〈三块钱国币〉中“花瓶”意象的隐喻作用》(2006年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一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以花瓶的易碎隐喻国民党政权的岌岌可危;以花瓶的“秀外虚中”隐喻国民党政权外强中干;以花瓶被打碎隐喻吴太太依附情结的破灭;以两只花瓶不同的打碎方式隐喻国民党政权必遭摧毁的命运。对卫先生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尽管现在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但前提是不能偏离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规律。过去那种“红色”解读、政治挂帅的狂热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无论什么时期,解读文学作品都应该遵循艺术规律。 丁西林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学者而非社会科学学者,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他“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丁西林:在

读后感文章:《三块钱国币》中“花瓶”的冷思考,标签:高二语文学习指导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对《三块钱国币》中“花瓶”的冷思考

——兼与卫建云先生商榷

    卫建云先生在《〈三块钱国币〉中“花瓶”意象的隐喻作用》(2006年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一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以花瓶的易碎隐喻国民党政权的岌岌可危;以花瓶的“秀外虚中”隐喻国民党政权外强中干;以花瓶被打碎隐喻吴太太依附情结的破灭;以两只花瓶不同的打碎方式隐喻国民党政权必遭摧毁的命运。对卫先生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尽管现在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但前提是不能偏离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规律。过去那种“红色”解读、政治挂帅的狂热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无论什么时期,解读文学作品都应该遵循艺术规律。

    丁西林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学者而非社会科学学者,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他“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丁西林: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三块钱国币》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初夏,抗战后期的大后方——昆明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外省人,街道上出现了一股股熙熙攘攘的人流。当时带有军阀割据气息的老滇票还是昆明本地人习惯用的货币,而那些“讨厌的”外省人使用的都是兑换率高达10倍的国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各自表现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解读《三块钱国币》,不能忽视背景,但也不能放大背景,喧宾夺主,用贴标签的办法随意附会,更不能脱离作者及作品风格去生吞活剥。

    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三块钱国币》围绕“花瓶”事件,主要展示了主仆之间、大学生杨长雄与房东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吴太太的自私、尖酸、刻薄。其中的“花瓶”只是戏剧中的一个道具,充其量起个“线索”的作用。戏剧冲突始终围绕“花瓶”展开:李嫂无意间打碎花瓶—吴太太执意让李嫂赔偿花瓶—吴太太逼李嫂当铺盖抵偿花瓶—杨长雄出于义愤与吴太太因“花瓶”发生口角—杨长雄一气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杨长雄赔三块钱国币。丁西林“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中国大百科全书》)。他的喜剧风格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微笑的幽默喜剧。倘若赋予“花瓶”以某些政治含义,岂不脱离了作品本身?

    鉴赏剧本,还要正确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对戏剧语言的把握。卫建云先生提到:“成众表面上似乎是不想掺和杨、吴之间的争吵,做个两面都不得罪人的老好人,而他并非不知道杨长雄的据理力争是出于对李嫂的同情。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年岁与杨相若’的青年人内心对李嫂这样的弱者根本没有什么同情心。精神麻木到如此地步,这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其毒害的结果。”笔者先撇开这段话的内在逻辑错误不谈,只讨论“成众”的形象。剧本中成众的台词不多,但足可以看出他对弱者李嫂的同情:“唉,老杨,我和你赌一个输赢好不好?这盘棋,如果你赢了,我出三块钱;如果我赢了,你出三块钱。赢的钱送给李嫂让她还债,怎么样?”读到这里,谁还能说他“对李嫂这样的弱者根本没有什么同情心”呢?再看剧本“舞台提示”对成众的介绍:“休假日期,杨长雄卧室中进进出出的许多少年朋友之一。年岁与杨相若,言语举动常带有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啰唆,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作者利用这种反差错位式的幽默不仅暗示了人物在剧中的表现,也给人物以性格定位。既然成众是杨长雄的朋友,两人性格可以不同,一个沉稳持重,幽默风趣;一个锋芒毕露,仗义执言;但原则问题上两人应该是同气相求的,那就是他们对李嫂的同情和对吴太太的厌恶是一致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卫先生在分析人物时,对“当铺少奶奶”的分析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卫先生认为“当铺少奶奶没要李嫂的铺盖就给了三块钱国币”,“是冲着有钱有势之人的,而决不是出于对李嫂这类弱者的怜悯”。难道真是这样吗?试想,如果吴太太稍微有点自尊心的话,还不被当铺少奶奶这一慷慨的举动羞死?人家不相干的人尚且如此仗义,自己的脸面何在?当铺少奶奶的义举无异于给了吴太太一记无声的耳光,岂有讨好吴太太之理?


Tag:高二语文学习指导高二语文学习指导大全,高二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学习指导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读后感文章:《三块钱国币》中“花瓶”的冷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