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10 心境恬淡出佳作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有美堂暴雨》)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11深入民间 热爱生活在杭州的生活,总体来说是非常舒适安逸的,但是东坡
关于苏轼的故事,标签:高二作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
11深入民间 热爱生活
在杭州的生活,总体来说是非常舒适安逸的,但是东坡并非是一个只图个人享乐的人,他经常深入民间,考察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时还和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他还发明了一种叫“秧马”的新式插秧机,并为推广这种农具写过一首著名的《秧马歌》。据说,这个时期,他还发明了“东坡肉”、“西湖鲤鱼”等美味佳肴。
(二)密州(今山东)
12灭蝗救灾 关注民生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苏东坡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第二年春天,密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受灾百姓纷纷外出逃荒,有些人甚至把婴儿抛弃在道旁。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情,苏东坡一面积极组织灭蝗救灾,一面上书朝廷要求免去密州百姓的赋税。发现弃婴现象后,他又千方百计从府库中调拨粮食,救助这些弃婴,总共救活了几千人。在东坡的领导下,密州百姓终于战胜了蝗灾,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13开阔的心胸 美好的祝愿
在密州期间,东坡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北方的高山大川和粗犷质朴的民风,开阔了他的心胸。在这个时期,东坡的词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豪放派词风,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作。东坡也对此颇感得意,他用一种近乎天真的口吻对朋友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怀念十年前去世的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人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谁?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这一年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光泻地,东坡想起了分别七年,现在近在济南却不能前来团聚的弟弟苏辙,不禁心潮起伏,写了至今仍被人广为传唱的《水调歌头》(略)
(三)徐州
14亲临抗洪一线 百姓跪拜马前
熙宁十年(公元一○七七年),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这次他遇到了做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到任不足三个月,澶州的黄河大堤绝口,滚滚浊浪如山呼海啸般直扑徐州而来,徐州城下水涨了将近三丈,并且迅速渗入城中。 在此危急关头,东坡临危不乱,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并亲临抗洪第一线,在城上搭起帐篷指挥抗洪,表示誓与徐州城共存亡。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才战胜洪水,保全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
此事令徐州百姓对东坡感激不尽,东坡离任的时候,全城百姓蜂拥而出,跪拜在东坡的马前,与东坡洒泪而别,这个场面令东坡终身感动不已。
(四)湖州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苏东坡徐州任满,转为湖州知州。然而,上任不到三个月,一场噩梦就降临了。
四、乌台诗案,身陷囹圄
15写民生疾苦、揭新法流弊 招致“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苏东坡正在湖州衙门办公,忽然闯进一伙凶神恶煞般的捕快,东坡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按倒在地,五花大绑起来。 原来从六月份以来,权监察御史何正臣等人先后四次上书弹劾苏东坡,说他做地方官期间写的诗文中,有“愚弄朝廷”、“指斥皇帝”的文字,要求严加惩办。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御史台又名乌台)审理此案,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一幕。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乌台诗案”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文字狱。但是,东坡的诗文中的确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新法流弊的内容,这就给他的政敌留下了把柄。尽管他并无藐视朝廷之意,却有口难辩。
16 押送之前 幽默打趣
在押送东坡进京之前,官差特许他回家跟家人告别。到家时,全家人正在大哭,生性豁达的东坡为了安慰家人,讲了个幽默故事来调节悲伤的气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