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文言文常用句式» 正文

文言文常用句式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302

概要: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

文言文常用句式,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www.kgf8.com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www.kgf8.com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文言文常用句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