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教学资源《蜀道难》赏析:在追求功名与寄情山水之间左右为难» 正文

《蜀道难》赏析:在追求功名与寄情山水之间左右为难

[02-15 22:57:28]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教学资源   阅读:8259

概要: 引言:参加工作快20年了,几乎年年都要讲一遍《蜀道难》。每次讲解,我和学生都会为“诗仙”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所折服。被“诗圣”杜甫评价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自然不同凡响,无怪乎已经古稀之年的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蜀道难》后,都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①,称呼他为“谪仙人”,它所具有的艺术成就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关于它的主题,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以下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蜀》诗以“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山水景物的特点来写,展现了古老蜀道的峥嵘、高峻、奇险、逶迤的面貌,揭示了蜀道之难;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友人的劝诫:“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其中融会着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又以蜀地险要的特点和太平景象背后潜藏的危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②每次讲到这里,

《蜀道难》赏析:在追求功名与寄情山水之间左右为难,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引言:参加工作快20年了,几乎年年都要讲一遍《蜀道难》。每次讲解,我和学生都会为“诗仙”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所折服。被“诗圣”杜甫评价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篇自然不同凡响,无怪乎已经古稀之年的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蜀道难》后,都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①,称呼他为“谪仙人”,它所具有的艺术成就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关于它的主题,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以下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蜀》诗以“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山水景物的特点来写,展现了古老蜀道的峥嵘、高峻、奇险、逶迤的面貌,揭示了蜀道之难;诗人借此抒发了对友人的劝诫:“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其中融会着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又以蜀地险要的特点和太平景象背后潜藏的危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②每次讲到这里,我总觉得很别扭,自己就感觉“牵强附会”,有点底气不足。给学生讲授后,学生也是似懂非懂。尤其是最后一点:“诗人又以蜀地险要的特点和太平景象背后潜藏的危机,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即使是好一点的学生也是不明所以,不少学生都表示:看不出来。

    我以为,《蜀》竭力写蜀道之难,多次劝“友人”“不如早还家”。意在写诗人几十年风雨仕途路的感受,其实质是借写蜀道之难之“实”抒仕途之艰难之“虚”,是作者放荡不羁的灵魂和黑暗官场格格不入的真实记录。它抒发的情感是强烈的,表现的是诗人的内心的苦闷与挣扎。所以,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山水诗,而是一首抒发自己在追求功名与寄情山水之间左右为难的抒情诗。现在我试着来论述这个问题,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关于“西游”

    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西游”(《蜀》云:“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概念。前人习惯上把自秦去蜀称为“西游”。那么这里的“西游”,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李白在四川长大,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他只是从古诗文和别人的言语中知道“从秦到蜀”难,因为还没有到过长安。作为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有远大抱负的天才少年,到长安,把自己的才华卖于帝王家,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也许他已经憧憬了许多年。二十多年过去了,李白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游遍天下了,已经名满天下了,长安还没有动静,还不来邀请入朝为官,自己还是一事无成。你想,他会关心“从秦到蜀”难走吗?他分明是在说“从蜀到秦”真难走啊,我已经走了几十年了,还没有看到一丁点希望。况且诗中说“不与秦塞通人烟”,“秦”应该就是皇帝,应该就是功名。所以,“西游”就是求取功名,这一点可以从他同时期的几首诗歌中得到佐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③和“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时归” ④中的“西入”和“西行”与《蜀》中的“西游”应该是一个概念。那次西行,诗人秋天的时候从南陵启程,到长安后供奉翰林。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他哪里知道这样瑰奇的诗篇是作者追求功名却处处碰壁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天宝三年赐金放还,遂取商州大路“东归”。返家称东归,故返家途中侧身望长安谓之曰“西望”。 www.kgf8.com

    二、关于“君”

    诗歌的前九句把蜀道的难行写到了极致,但诗人笔锋一转,“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唐诗鉴赏辞典》中是这样分析的:“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戚的境界。——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⑤分析的很精辟到位,可惜没有指明“君”究竟是指代谁。苏教版(必修四)⑥中的注释是:泛称入蜀的人。其他还有“诗人的一位朋友”,还有人说是“唐玄宗”。

    我以为这里似乎应理解为“作品的抒情主人公”,也就是“作者自己”。因为“西游”的是“我”啊。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李白”走在追求功名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百步九折”,“抚膺坐长叹”;我们又好像听见另一个“李白”的声音传来:“仕途”可是“畏途巉岩”高“不可攀。一个”李白“继续前行,另一个”李白“又劝说:”仕途“可是”其险也如此“,”胡为乎来哉!“。一个”李白“默默无语,另一个”李白“又说:朝中”或匪亲“,杀人不见骨头,”不如早还家“。最终,”李白“走在”回家“的路上,”侧身西望长咨嗟“。

    所以,是诗人自己在进行一种斗争。斗争的结果就是选择了“回家”。写于同时期的《行路难三首(其一)》和《行路难三首(其三)》其实就是《蜀道难》的翻版。“蜀道难”在这两首诗里面变成了“欲渡黄河冰塞川”与“将登泰山雪满山,”侧身西望长咨嗟“变成了”多歧路,今安在?“, ”问君西游何时还?“变成了”谁人更扫黄金台?“,”不如早还家“变成了”行路难,归去来“。再到后来,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吐出了几十年来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最强音!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他和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回归自然,回归本性,是李白的宿命,他同屈原一样,同陶渊明一样,同一切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他们的一生都像是一场热恋、一场苦恋、一场生死恋。

[1] [2]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学资源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教学资源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蜀道难》赏析:在追求功名与寄情山水之间左右为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