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范文写作心得体会经验材料读《论语心得》一书有感 道不远人» 正文

读《论语心得》一书有感 道不远人

[09-10 20:08:25]   来源:http://www.kgf8.com  经验材料   阅读:80

概要: 读《论语心得》有感 道不远人 在中国大多数国民的心中,《论语》是一部过于艰深枯燥乃至有些佶屈聱牙的古老经典。可是近来经了年轻的于丹教授的讲解,似乎它也焕发了青春的生命,爆发出无限的活力,竟然引得全民读经,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论语》热。细究起来,这都要归功于央视“百家讲坛”所做的高雅文化的普及工作。 《论语》虽然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哲学经典,可是在中国通读过它的人为数不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太过深奥,再加上它语录体的著作方式令人有支离破碎之感,口语中的省略又太多,也颇令人费解。所以,虽然古人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是它仍然在国人心中只是个灰色陈旧的古老名著。可是现在年轻靓丽的于丹教授把那些枯燥的概念化的哲理,通过心得的形式,做了个21世纪版的注解,令我们读来不再觉得艰深,令我们脑海中孔子灰色模糊的画像也渐渐变得鲜活多彩起来。 于丹将《论语》分了七个部分进行阐示,分别是: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其中大部分的内容并非讲解《论语》本身,而是重在讲心得,是努力把古老的《论语》和现实生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启迪着人们去思考这部

读《论语心得》一书有感 道不远人,标签:学习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材料,http://www.kgf8.com
  读《论语心得》有感 道不远人

  在中国大多数国民的心中,《论语》是一部过于艰深枯燥乃至有些佶屈聱牙的古老经典。可是近来经了年轻的于丹教授的讲解,似乎它也焕发了青春的生命,爆发出无限的活力,竟然引得全民读经,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论语》热。细究起来,这都要归功于央视“百家讲坛”所做的高雅文化的普及工作。
  《论语》虽然是一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哲学经典,可是在中国通读过它的人为数不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太过深奥,再加上它语录体的著作方式令人有支离破碎之感,口语中的省略又太多,也颇令人费解。所以,虽然古人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是它仍然在国人心中只是个灰色陈旧的古老名著。可是现在年轻靓丽的于丹教授把那些枯燥的概念化的哲理,通过心得的形式,做了个21世纪版的注解,令我们读来不再觉得艰深,令我们脑海中孔子灰色模糊的画像也渐渐变得鲜活多彩起来。
  于丹将《论语》分了七个部分进行阐示,分别是: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其中大部分的内容并非讲解《论语》本身,而是重在讲心得,是努力把古老的《论语》和现实生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启迪着人们去思考这部不朽经典在21世纪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属于一种“六经注我”。于丹的讲解最出色之处在于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电视机前的观众只需坐下听十分钟就可以懂得《论语》上的某个道理。这颇似“文化快餐”,虽然难入专家学者之法眼,但是于“引车贩浆者之流”还是很有教化意义的。再加上于丹出色的口才,更是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做出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快餐。
  前不久,北大清华中山暨南等高校的十位博士联名“反于丹”,声称要“将反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网上也不乏摇旗呐喊以助声势者。其实,这和数年前的“批余秋雨”现象有着何其相似之处,其中有很多人不过是借批名人以吵作自己而已。所以,于丹对此表示“不介意”,颇有些是非功过任人评说的大家气度。而那些喧哗浮躁者真正最有效的反于丹措施,应该是写出比于丹更深刻更有分量的作品来。对此,还是那句老话:“时光是最好的评判师。”谁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谁就能笑到最后。至于那些人攻击于丹所说的“于丹浅薄”也正是惯于的手法——吹毛求疵、放大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最伟大的人决不是没有错误的人,而是对众人贡献最大的人。那些攻击于丹的人终日坐在书斋里又做了多少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呢!其实自古以来,在文化方面对民族贡献最大的从来就不是那些皓首穷经、文斋雕龙的老书虫们,而是在基层搞着文化普及的实践者。历史那些引得“洛阳纸贵”万民传诵的好文章没有一篇是那种佶屈聱牙的深奥之作,全都是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文章。与其让老祖宗孔圣人的大作《论语》“躺在岁月的河床上”被束之高阁,哪如让于丹们出来做些并不违背愿意的浅易解读以普及一下高雅文化提高一下大众的文化品位呢。与其不停地指责于丹的浅薄,不如出来实实在在地

www.kgf8.com 做些文化普及的事情。鲁迅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当今中国最缺少的不是高旷绝俗的雅文化而是高品位的俗文化。俗,从来也不是错。俗是尊重大众,俗是接近人民,俗是讲求实效。在中国,白居易写诗让老婆婆读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最伟大的作品从来不是远离人民的,最伟大的道理从来不是世人难懂的。最伟大的东西从来是寓深刻于浅显,藏锋芒于温和之中的。于丹教授深谙此道,在一部不算很长的《论语心得》之中,列举了数十个生动浅显的事例来佐证自己要阐示的道理,给所有的读者、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一个故事胜于万言雄辩的作用。
  在讲“天地人之道”时,于丹举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但是,与通常不同的是,她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形成和人类的变化并不像《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那样变化激进而猛烈,中国人喜欢的方式是渐进而和缓的。这种讲法和她后面所有引经据典的做法一样,并不一定是完全忠实于历史的,但却是一种很高(www.kgf8.com收集)明的作法,也一种“六经注我”。然后她引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了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从21世纪的学术观点来谈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样立刻就形成了一种中西比较、古今互见的效果,很生动很易懂,也不显得古朽,既适合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者,也适合谙熟西洋文化者,可谓是曲尽其妙。
  《论语心得》中还引用了那个著名的“老和尚背小姑娘过河”的故事,同样她也没有从“色”和“空”的角度讲,她是从“忠恕”“宽容”和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角度说的。
  《论语心得》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用网球名星吉尔伯特之死和那个贫穷姑娘买头花的故事来讲“《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而不是讲自知、自信;用那个日本茶师挫败浪人的故事讲心态的平和,而不是讲细节决定成败;用小孩在篱笆上钉钉子的故事解读《论语》中的“言寡尤,行寡悔”这句话,而不是讲儿童教育方式的技巧;用小裁缝写招牌的故事讲内心的从容淡定,而不是讲聪明机智和踏实务实;用“晏子使楚”中的故事讲朋友像镜子的道理,而不是讲人的理想观、价值观的问题;用田鼠为大家储备过冬的阳光的故事讲心灵的空虚,而不是讲投其所好、以智取胜;用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信条,而不是讲正义勇敢和机智果断;用独孤求败的故事讲“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而不是讲融会贯通、澹泊宁静的境界;用花岗岩佛像和石阶的对话讲生命的习惯和追求,而不是讲苦难磨炼与成才的关系;用南瓜上加砝码的故事讲内心的修炼的重要,而不是讲量变导致质变的原理……
  由此可见,于丹实在是一个善于古为今用的聪明人!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于丹之谓也!我大胆地设想,多亏是在和平年代,于丹得以成为红极一时的演说家乃至学者专家;如果是在变乱之秋,以她的聪明和煽动力,真有可能成为王力、

www.kgf8.com 聂元梓之流的女中豪杰,也未可知呢!


Tag:经验材料学习经验交流,小学班主任经验材料心得体会 - 经验材料
保存 | 打印 | 关闭
《读《论语心得》一书有感 道不远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