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例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大纲要求:(1)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2)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征和像到透镜的距离。(3)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征和像到透镜的距离。(4)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1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不能观察到像,请从光屏一侧通过透镜观察物体成像的特征。(5)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ww.kgf8.com新课标要求:(1)在学生知道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3)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或推翻)。(4)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5)分析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点评:新标准重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而学生实验的结果可以有所不同。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不要求学生按预定的实验步骤统一完成,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
怎样设计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标签:九年级物理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例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大纲要求:
(1)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征和像到透镜的距离。
(3)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征和像到透镜的距离。
(4)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中心1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使物体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不能观察到像,请从光屏一侧通过透镜观察物体成像的特征。
(5)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www.kgf8.com
新课标要求:
(1)在学生知道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3)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或推翻)。
(4)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5)分析数据,按照探究开始时提出的问题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点评:新标准重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而学生实验的结果可以有所不同。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不要求学生按预定的实验步骤统一完成,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也不按焦距的划分来进行。实验要求有所降低,但注重了实验的过程,这更接近实验探究的本来面貌。
例3:测小灯泡的电阻
第一次测量时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以后几次测量时电压逐次降低,直到看不到灯泡发光。然后计算灯泡的电阻。
让学生一起交流、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点评:新课程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与交流。
教学大纲过分强调实验的结果,把实验的正确结论看成实验目标是否达到的依据。有些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任意修改实验数据,为实验而实验,走走过场,缺少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新标准下的物理实验并不注重实验结果是否一定相同、正确,而更注重分析造成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老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使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上述实验除第一次灯泡两端电压相同外,后几次实验完全由学生自由完成,故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不同,改变了过去实验数据一样的弊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交流、分析的价值,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是重视学生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果的过程。
《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实验数据、信息的描述能力、比较能力以及因果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等;新标准、新教材中,科学内容的好多地方对用图像进行描述、分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3.更重视非学科的通用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两种类型。一种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例如仪器的规范化使用,用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和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种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生产中与物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阅读说明书和尝试性操作,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沿着正确的思路发现和排除自行车或家庭上下水系统故障的能力……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公民。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工作,因此新课程在重视前一种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后一种实践能力,体现了突破学科本位的教学理念。
4.把课外实验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教材的课外作业是以“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形式给出的,每两节课下来,一定会有动手制作、操作和探究的实践活动题目。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共有课外实验约28个,这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课外沉溺于繁重、枯燥的书面作业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www.kgf8.com
四、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与实施策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重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课本中的实验大致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师生探究实验和课外实验四种类型。
(一)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过程应有较强的直观性。实验的关键过程和实验的结果一定要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和总结。这样就要注意演示实验应直观简单,要有一定的可视度,现象要明晰易见,能充分说明问题。为便于全班每个学生的观察,特别是最后排的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尽可能采用大型的仪器,有条件的最好利用投影仪放大。
例1:磁铁的磁场分布演示
第一步:打开实物投影仪,把一根条形磁铁放在投影仪上。
第二步:把一块玻璃平放在条形磁铁上面。
第三步:在玻璃上面均匀地撒上一些铁屑。
第四步:用手指轻敲玻璃,让学生仔细观察铁屑的分布。
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示范作用。这是因为教师的操作具有示范性,教师如何操作学生就怎么跟着学,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中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要整洁,放的位置要妥当,既要使学生看得清楚,也要便于自己的操作;在仪器的使用、连接中,要做到准确、敏捷、协调。例如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中,一定要按顺序连接。为了便于学生观察,电源正极与电流表、电压表正接线柱的连线可用红色,另一边用黄色或绿色。教师对实验器材的掌握、应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对实验过程的认真态度、操作的规范等,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