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高考现代文阅读解答语句题思维误区及点拨» 正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答语句题思维误区及点拨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618

概要: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然而,有不少学生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不得分。为此我们结合2008年高考有关试题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考查方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 出错原因:(1)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问题,以致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作答导致错误。(3)材料没有看明白就盲目地答题。 纠正方法: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答语句题思维误区及点拨,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然而,有不少学生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不得分。为此我们结合2008年高考有关试题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考查方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

    出错原因:(1)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问题,以致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作答导致错误。(3)材料没有看明白就盲目地答题。

    纠正方法: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解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解题分析:第(1)句结合语境可知,“空谷”比喻大院子,而作者写自己的脚步声,则是从侧面表现作者当时的寂寞,以及环境的清幽。而现在,在作者眼里,北京人民生活幸福,环境优美,到处盛开着马缨花。第(2)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在新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答案:(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考查方式2:请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

    出错原因:(1)不明白解答此种类型试题的思路,这种类型的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2)不能抓住关键解答问题,而是随意扩充,盲目作答。(3)不了解不同的语句在文中不同位置的作用。

    纠正方法: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内容上。(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A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B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C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D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E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www.kgf8.com

    (二)结构上。(1)位于文章的开头:A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C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D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蛰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2)位于文章的中间: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C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位于文章末尾。A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B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C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D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解题示例: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文章结构与作者情感两个方面来回答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同时作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1] [2]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答语句题思维误区及点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