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 正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574

概要: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www.kgf8.com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