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 正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574

概要: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www.kgf8.com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www.kgf8.com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尔何知!(《殽之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论语》微波入焉。《石钟山记》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5.相当于"之".例: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师说》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乎1.用作语气助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