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高分吧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三)» 正文

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三)

[10-19 22:41:23]   来源:http://www.kgf8.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8763

概要:学案三 实词的一词多义之“怜、迁、穷、却” 一、方法点拨 1、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2、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

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三),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http://www.kgf8.com

学案三 实词的一词多义之“怜、迁、穷、却”

    一、方法点拨

    1、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2、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3、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4、以今推古法

    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6、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7、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

    8、逻辑分折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二、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三(怜、迁、穷、却)

    怜:

    ①哀怜,同情。《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②疼爱,爱惜。《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爱戴。《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④复合词。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三)》相关文章